close

這禮拜討論的是雜誌,對於環境議題的報導方式。

討論的雜誌有許多家:天下、商周、獨立媒體等。

小組的分析都很精彩用功。但是有些部分則讓我有些疑惑。

從大學報的訓練開始,到高年級擔任將官、選修環境新聞,

我大部分都是接觸到專題新聞,也就是比較長篇、製作時間比較長的新聞報導。

因為出刊時間不像一般daily news,因此深度與廣度是專題報導首重的點。

而一般daily news的閱聽眾設定為一般大眾,也就是設定為閱聽眾有接受基本國民教育(國中),

但是雜誌卻不然,相較之下較小眾的雜誌有鎖定各自的閱聽眾,

通常為教育程度較高、年齡與社經地位也較長。

在這個前提下,如何吸引到這些已有相當社會歷練與知識水準的讀者,就是雜誌報導首先要考慮的問題。

 

因此可以看到就如同有些小組所提出來的:「過多的譬喻」、「誇張的形容詞」,

我認為若是以純淨新聞的寫作模式來檢視專題新聞,絕對是不能比的。

在時效上無法搶贏daily news,為了達成深度與廣度,通常篇幅較長。

長篇幅的文字,如何破題、銜接段落與文章就顯得相當重要。

假如和純淨新聞一樣快節奏、短篇幅的描寫,那麼後面的段落或枯燥乏味,

議題性比較高的題目也難讓人願意花心思閱讀,甚至可能跳過不看。

天下雜誌常常利用「故事」來當作吸引人閱讀的點。

抒情文似的句子希望先減緩文章的嚴肅性,誘導閱聽眾由淺入深的了解整個議題。

雖然有時候會看見太過抒情如「八月十五月正圓」的描寫,

但是大體上我認為可以理解,並且認為雜誌有必要出現那些看似很「冗」的句子與故事。

 

在新聞記者當中,除了朱淑娟之外,我相當欣賞何榮幸與他的中時團隊。

他們雖然在主流媒體中,但是這群跑國會線的記者,他們利用休會期間關心台灣環境、人物的問題。

每則新聞都簡簡單單卻又點出台灣在環境政策上的問題。

何榮幸的部落格: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turtle/archive/2009/03/23/387911.html

 

我認為這是主流媒體記者的積極影像力,擁有廣大的閱聽眾,主流媒體若能率先關心環境的議題,那麼效果是又快又大。

另外,這學期當我另外一堂課環境新聞在採訪時,我也學到了許多報導環境議題的技巧。

我們關注的是彰化縣大城濕地,曾經做為國光石化預定地,但是在國光石化退出台灣後,應濕地保育仍要繼續。

只是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的濕地,卻開始牽扯到許多利益揪葛,

最基本的「保護濕地不要再讓高汙染工業進駐」的觀念都開始受到挑戰。

 

在採訪時我們聽到許多聲音,有時候真的很難分辨哪些才是「正確」的聲音。

有些聽起來很對的聲音,其實後面牽扯了金錢、政治,有些聽起來很鴨霸的聲音其實背後有蚵農的無奈。

環境議題時常在居民、政府、環團之間打轉,到底誰的聲音是對的,最適合台灣的?

我想這是環境議題記者很大的挑戰。

 

後來我們選擇最能讓我們感動的角度,透過當地人物「福相阿公」的故事,帶出彰化芳苑這地區,

在國光石化風波過後必須轉型。牽牛採蚵的阿公開始牽牛帶觀光客。彰化的環境保護學者蔡嘉陽也開始投入環境觀光,

一場接一場的演講,描述這個地區如何又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。

 

自己經歷過那種不知道該用哪個角度寫才會是正確的徬徨(也或許是因為我還太嫩),

因此當在課堂上看到那些商業雜誌,能夠找到獨特的角度完整敘事,又能感動人時,真的很佩服線上記者的功力。

 

附錄:公視採訪蔡嘉陽的影音連結~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TPheBR1G2k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天亞 的頭像
    天亞

    天亞小姐的點子盒

    天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